工廠內部布滿了自動化的流水線,人工智能(AI)系統控制著整個工廠的運作,隨處可見的顯示屏實時顯示生產數據和監控畫面……這是很多科幻影片中未來工廠的模樣。如今,這樣的數字工廠已從人們的想象中走進現實。
位于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唐槐產業園電子街17號的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剛剛被評為全球軌道交通行業中唯一的“燈塔工廠”。在這里,車輪產量高達70萬片,52秒就可下線一片車輪,產品暢銷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軌道交通用車輪、車軸、齒輪箱及輪對的全譜系全系列全流程研發制造基地。
“聰明能干”的環形爐
走在園區的大道上,秋風送爽、碩果盈枝。一踏入車輪廠二線,熱浪頓時撲面而來,大型環形加熱爐正在轟鳴作業,機械臂和傳送帶把一塊塊鋼坯精準而迅速地放入爐中,整齊排列的數字顯示屏就像工廠的眼睛,實時顯示著生產數據和監控畫面,從生產效率到能耗情況,從產品質量到設備狀態,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傳統環形爐融入了智能化技術,猶如披上了高科技的華麗外衣,煥發新生。“以前,環形爐的加熱過程需要人工頻繁地設定和調整爐溫,不僅耗時耗力,而且難以確保加熱的準確性和均勻性。”設備能源室主管王沛說,“現在,有了智能燃燒控制系統的加持,環形爐能夠自動精準地控制每一塊鋼坯的加熱溫度。”這一智能化升級不僅讓環形爐變得更加“聰明”,也為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新的標桿。
在主跟蹤界面上,許多代表鋼坯的小點隨著加熱過程的進行而不斷變化。單擊其中一個小點,屏幕上立即彈出該鋼坯上、中、下部的溫度及加熱過程曲線。同時,大屏界面上還會展示出每塊鋼坯的數字化溫度云圖、整塊鋼坯出爐的狀態等。這項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大幅提高了鋼坯加熱的準確性和均勻性,還顯著降低了能源消耗,車輪能耗降幅達17%。
“能治未病”的檢測器
在太重軌道公司車輪鍛軋生產線上,每臺設備都外掛了一個黑色的小盒子——震動檢測器。技術主管閆俊峰說,這個裝置相當于設備的“心臟監測器”,能根據軸承、齒輪、聯軸器等設備的震動頻率,實時監測并判定設備是否有異常。有了它的實時監測,他們能夠提前維護設備,確保正常生產,有效避免了非生產性停機。
“設備裝上檢測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保證了產品質量。”閆俊峰說,以前人工監測設備運行狀態效率低下、精度有限。一旦某一臺設備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整條生產線停運。
據介紹,太重軌道公司在5臺核心設備的核心傳動部件上,總共安裝了200余個震動檢測器,實現了對設備狀態的全面實時監測。“自震動檢測器投入使用以來,整線設備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了29%,故障率下降了70%。”閆俊峰說。
“碳路未來”的新平臺
減污、降碳、擴綠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排頭兵”和動力源。
除了智能制造方面的亮眼成績,太重軌道公司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為了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該公司建立了碳排放能管平臺,實現了車輪制造全鏈條、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精準監控。
該平臺不僅具備即時收集和分析碳排放數據的功能,還依托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為公司提供優化生產流程、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的重要支持。“通過深入分析碳排放數據,我們能夠準確識別出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熱點和瓶頸,不斷優化生產流程和生產節拍,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強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能管平臺項目經理魏華成體會很深。
在10月16日舉行的“全球軌道交通行業首座燈塔工廠發布儀式”上,太重軌道公司總經理趙興龍的發言十分懇切:“有人問我申請燈塔工廠難不難,我想說申請不難,難的是如何將新技術應用到我們已有的產線,并實現深入融合。特別是在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和工業互聯網平臺、云服務平臺引入后的智能化建設階段,整個過程歷時10余年的不斷升級完善才有現如今的成果。”
向新向智、燈塔之光。成功完成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太重軌道公司,為全球軌道交通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未來,太重人將把燈塔精神內核擴展到全工作領域,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山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新動力。
短評
“燈塔”的力量
在大海上,燈塔是船舶航行的指路明燈;在企業里,“燈塔工廠”是能夠提供指導性范例的引路者。
太重軌道公司榮獲“燈塔工廠”稱號,是其對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技術深度應用與持續創新的成果,是山西省“零”的突破,為同行業提升生產效率、增強問題解決能力,提供了方向、樹立了標桿。
“燈塔”并非終點,是指引前行方向的希望之光。從企業自身而言,將其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化生產能力,開放給上、中、下游的一些企業和制造工廠,既降低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門檻,也推動了整體產業智能化進程。連點成線,串珠成鏈,整條產業鏈都將從中獲益。相關部門也應積極作為,通過積極的政策扶持,幫助企業繼續成長壯大。
期待我們身邊有更多的“燈塔工廠”被點亮,為山西制造的未來注入更多活力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