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企業積極迎難而上,推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9.6萬億元,同比增長9.1%;實現利潤總額2.6萬億元,增長6.2%;上繳稅費2.8萬億元、增長19.3%。當前,國資央企正圍繞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謀劃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行動。在國務院新聞辦2月23日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等相關負責人就全面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進行詳解。
中央企業發展實現質效雙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央企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導向,大力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的質和效實現明顯提升。
數據顯示,中央企業規模效益不斷上臺階,資產總額從2012年的31.4萬億元增長到去年底的81萬億元,營業收入從22.3萬億元增長到39.6萬億元,利潤總額從1.3萬億元增長到2.6萬億元;效率指標明顯提升,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每人38.2萬元增長到每人76.3萬元;累計上繳稅費約占全國稅收收入的1/7,向社保基金劃轉國有資本1.21萬億元。10年來,國資央企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億元,超過全國1/3。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資央企在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深化改革、供應民生產品和保障重大活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更好地實現了融合。”張玉卓表示。
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高質量發展是本質要求。張玉卓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國資央企將突出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一個目標”,用好“兩個途徑”。
“‘一個目標’就是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兩個途徑’一是提高核心競爭力,二是通過優化布局、調整結構來增強核心功能。”張玉卓表示,提高核心競爭力要突出科技、效率、人才和品牌四個關鍵詞;增強核心功能重點是優化布局、調整結構、鞏固國有經濟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重要行業領域的控制地位,加大對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提升對公共服務體系的保障能力,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三個明顯成效”
2022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主要目標已經完成。據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了“三個明顯成效”: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更加成熟定型取得明顯成效。國有企業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3.8萬戶國有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加快形成。
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過去3年有4組7家中央企業、116組347家省屬國有企業以市場化的方式實施了戰略性重組。國有企業以市場化的方式盤活存量資產3067億元、增值234億元。
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提升取得明顯成效。以“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為顯著標志的三項制度改革大面積、多層級破冰破局,開展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中央企業和地方各級子企業的比例由2020年底的23.5%、23.2%均提升到目前99%以上。
通過三年改革,一批老國企呈現出新面貌,迸發了新活力;一批現代新國企破土而出,茁壯成長,踏上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新征程。
翁杰明表示,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快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增強服務國家戰略的功能作用。二是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三是加快健全有利于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
著力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將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助力我國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近年來,中央企業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科技動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但是與先進的科技強國相比,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張玉卓表示,將準確把握中央企業在我國科技創新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鞏固優勢、補上短板、緊跟前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
“主要在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不斷實現新突破。包括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高質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傳統制造業改造等。二是在提高科技研發投入產出效率上不斷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突出科技產出、科技成果、科技轉化、科技產業,構建以實效為導向的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機制,讓科技成果有市場、讓科研人員有回報。三是在增強創新體系效能上不斷實現新突破。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強化重大工程牽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整合轉制科研院所、應用類科研單位,組建行業研究院,引領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張玉卓提出。
重組整合是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翁杰明表示,今后將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內部的專業化整合,把橫向的相應產業通過整合實現“一企一業、一業一企”,提高企業集中度。同時也會大力推進產業化整合,立足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向全社會各類所有制企業張開雙手,用市場化方式進行股權合作,共同推動國家的現代化產業發展。 (記者 溫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