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太原市民發現身邊的樹越來越多,花越來越美,城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畫中,“詩與遠方”近在眼前……
高位推動 華麗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太原依托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投身于共和國蓬勃發展的洪流中。但“一煤獨大”帶來的是生態環境的嚴重損害,山體破壞、林草稀疏,空氣渾濁……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和期望與日俱增。
人民的心聲就是奮斗的方向。“十三五”以來,太原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年均新增10萬畝的速度實現了森林覆蓋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特別是從2020年伊始,太原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的殷殷囑托,統籌治山、治水,聯動治氣、治城,舉全市之力、集百姓之智、聚萬眾之心,著力打造國家森林城市。僅用3年時間,累計實施各類營造林107.99萬畝,森林質量提升42.48萬畝,通道綠化533.2公里,村莊綠化491個,受損棄置地生態修復1.13萬畝,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40項、16萬畝,實現了由艱難探索到全方位高質量推進的華麗轉變,為系統性建設森林城市提供了太原路徑、樹立了山西樣板。
今天的太原,林山相依、林水相伴、林田相間、林路相繞、林村相映、林城相襯,市民盡享生態福利;愛綠植綠護綠的生態意識深入人心,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綠色理念蔚然成風;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藍天常在、城入畫屏的錦繡盛景正在徐徐呈現。
構筑屏障 擦亮底色
入伏以后,天雖炎熱,但喜歡戶外運動的人們熱情不減。每天清晨,不少騎行愛好者從市區出發,沿東山旅游公路盤山而上,到達王家山森林運動公園。“有時候用不了一個小時,沿途風景太美了。”已70多歲的張先生精神頭十足,他是這里的常客。
“當時的王家山是太原城市建設挖土的填埋場,堆積的黃土體積達1500萬立方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綠化科科長溫祺說。
2020年春天,杏花嶺區決定對王家山黃土填埋場實施生態綜合治理改造,根據立地條件,創新性地采用臺階式的整地方式,消除了安全隱患、降低了土坡的坡度,創造出了綠化空間,栽種各類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近60個品種47萬株,建起了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和健身步道,成為一座集休閑旅游、運動康養、教育實踐為一體的森林公園。
近年來,我市東西兩山,先后建成30處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園,累計開展生態修復1萬余畝,造林超百萬畝,森林覆蓋率超40%,該成功經驗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4次締約方大會等平臺向國際分享,并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筑牢近郊百萬畝森林圍城景觀格局的同時,大力推進荒山造林、提檔升級、森林撫育和未成林地管護等工程建設,短短幾年再造西北部遠郊百萬畝生態屏障,在兩座綠色長城的深度庇護下,城市周邊的含綠量、含氧量得到極大提升。
生態修復 綠染并州
距離太原市區30余公里的尖草坪區柏板鄉鎮城村西北的慕云山,曾經因石料開采滿目瘡痍,如今綠意正濃,煥發著勃勃生機。
這里被列為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在修復慕云山時,工人們先是將接近90度的立面削減至60度以下,為綠化提供空間,然后從上到下鋪設多層防護網固定土壤。對于礦坑,只能選擇難度最大的拉土回填方式實施綠化。治理后的慕云山新增綠化面積103.43公頃,栽植各類樹木14.13萬株,坡面噴播綠化面積15.7公頃,經過幾年的生態恢復,已滿山蒼翠。
如同慕云山生態修復這樣的“硬骨頭”太原還不少,南部的天龍天生態修復治理、汾河四期工程建設等,但再硬也都被太原人“啃”下來了。
現在,太原規劃的“一核、兩脈、三圈、四極”已逐步實現。
一核為以太原市中心城市核心區生態景觀建設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主核。在這一核上,重點推進中心城區景觀建設。兩脈,一是我市東、西、北山形成的山脈,也是綠化造林重點建設工程的骨干動脈,在中心城區外圍形成生態保護屏障;二是汾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水脈,通過在水脈中開展的水系綠化等工程,構建生態連通的廊道,形成各個重要節點的網狀支撐,構成串聯網絡。三圈,城郊森林公園城市生活生態圈、近郊平原及丘陵休閑生態圈、遠郊山區防護屏障生態圈,通過防護林體系構建、生態環境的修復等,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與管理,打造太原的自然屏障。四極,以4縣市(婁煩、古交、陽曲、清徐)城區形成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四極。
今年,我市又打響了“三北”六期攻堅戰,參與太行山(山西段東南部)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山西省太原市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山西省太原市林草濕荒一體化修復保護項目。
未來,太原這片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生態福地,將繼續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和趕考的拼搏姿態,朝著全面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太原,一路逐夢、勇毅前行,不斷續寫出更多綠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