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桐城地處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承東啟西的要沖之地,素有“兩江劇邑”“七省通衢”之稱。這里自古地靈人杰、文風昌盛,影響中國文壇200余年的“桐城派”在此孕育光大。
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安慶桐城市考察。地處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互相退讓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了解六尺巷歷史及其傳承,察看“桐城派”相關文物資料,聽取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介紹。
走進桐城,俯拾皆是勝跡遺存。銅鼎玉璜滄桑厚重,書畫典冊古雅清逸,巷陌縱橫間藏著人世大道。在桐城歷史文化展覽現場,來自桐城市博物館的眾多珍貴文物猶如歷史的見證者,深情講述著桐城、六尺巷以及“桐城派”的古韻悠長。
清代“城內外街道圖”中可見,桐城古城依山面水,城池輪廓形似龜形。自唐正式定名“桐城”以來,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
古城內建有文廟、書院,以及眾多宅第、宗祠等,形成內學外商的布局,建筑風格如桐城文派文風一樣簡樸雅致。在“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原則下,桐城古街巷、古建筑風貌如昔,氣韻盎然。
清代大學士張英是桐城派文學思想重要的傳播者和文學創作的實踐者之一。他所撰寫的家訓《聰訓齋語》是以自己為人處世的經歷體會,教訓子孫持家、讀書、立身、做人之箴言,承載著桐城文脈中流淌的歷史智慧和優良家風。
人們耳熟能詳的“六尺巷”故事正是源于張英所寫的家書。“讓他三尺又何妨”,幾百年來,成為彰顯“禮讓和諧、親仁善鄰”傳統智慧的生動范例。“六尺巷、‘桐城派’所傳遞出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正是今天桐城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桐城市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博物館館長葉鑫說。
清代字畫《清白傳家軸》,在1985年征集于桐城市呂亭鎮。葉鑫介紹,桐城人重視家風傳承,這幅畫懸掛于房屋的廳堂之內,以潤物細無聲的家風教育,讓孩子們感受到要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傳遞了桐城人勤儉禮讓、清白傳家的家風傳統。
獸面環帶紋犧耳銅尊1994年出土于桐城市孔城鎮,屬春秋時期桐國的禮器,也是盛酒器。該銅尊肩部附有兩只獸形耳,形象古樸生動。這一時期,因桐國地處吳、楚兩國交界地帶,文物呈現出楚文化與吳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過渡帶特征。
千年“文都”,古韻悠長。“小到銅尊、銅鼎,大到古建民居,都是桐城崇文重教傳統的實物體現,而典雅的器型、簡潔的紋飾、樸素的風格都是桐城人自古對清正雅潔審美取向的追求。”桐城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汪傳榮說。
六尺于心,六尺巷成了“最寬”的街巷。今天的桐城,和諧禮讓聲聲悅耳,崇文重教薪火相傳,世代書香蔚然成風。桐城,從歷史走向未來,文脈之光,生生不息。
主創:胡國香 陳尚營
記者:劉美子 陳諾 屈彥
設計:聶毅
統籌:陳倩
學術指導:桐城市博物館
學習繪文丨來桐城,看人間煙火里的文脈悠長 2024-10-19 19:37:30
學習繪文丨賞青銅國寶,品文化之美 2024-09-12 15:51:40
學習繪文|三星堆文化瑰寶,煥新“重生”! 2024-08-25 08:17:22
學習繪文|千年運河,從歷史流向未來 2024-06-21 22:20:30
學習繪文丨工夫潮州 綻放中式美學魅力 2024-06-16 09:10:20
學習繪文丨讀書,從了不起的甲骨文開始 2024-04-23 19:32:18
學習繪文丨南京的博物館,大有“看頭”! 2024-03-14 12:48:06
學習繪文丨殷墟國寶!新知識點了解一下 2024-03-01 2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