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日前印發(fā)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從戰(zhàn)國至清,文字種類包含漢文、藏文、蒙文、滿文、維吾爾文等20種。山西80通(方)文物入選,其中,太原的隋《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唐《晉祠之銘并序》碑在列。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遴選嚴格,遴選原則是以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所具有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等價值為主要依據(jù),兼顧古代碑刻石刻文物在類型、內(nèi)容、形制上的代表性和稀缺性,以及文物本體保存現(xiàn)狀。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共上報古代名碑名刻文物推薦項目近5600通,充分聽取了考古、歷史、文物、古文字、古文獻、書法等領(lǐng)域?qū)<覍W(xué)者意見,反復(fù)討論修訂,正式印發(fā)《名錄》。此次《名錄》包含的1658通古代碑刻、摩崖石刻等,分布在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涉及文物保護單位323處,國有文物收藏單位221家。
《名錄》所稱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指在各種石材上雕刻銘文,具有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等價值的古代物質(zhì)遺存。我國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是獨特的歷史文化載體。古代碑刻石刻文物集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于一身,記錄了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中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天文、地理、風物等多維度、豐富的歷史信息。古代碑刻石刻文物包括碑、碣、墓志、摩崖、造像、刻經(jīng)等主要類型。
山西省入選《名錄》的古代碑刻石刻文物,包括東漢3通、南北朝22通、隋7通、唐29通、五代十國3通、宋3通、金2通、元3通、明3通、清5通。其中,太原的隋《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唐《晉祠之銘并序》碑入選。
《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志長、寬約73厘米,有蓋,志蓋上陽文篆刻3行9字“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志文現(xiàn)存625字,分志和銘兩部分,書法工穩(wěn)平正,刻制精美,含隸書、楷書兩種書體,在歷代墓志中較為少見,可一窺隋隸風貌。志文所載的相關(guān)史實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晉祠之銘并序》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碑額左右分別雕刻螭首一對,齊頭下垂,屬唐代碑額的典型特征。碑文為唐太宗李世民親筆撰寫,御制御書,碑中間額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屬飛白體,李世民以飛白體所書的碑額傳世者僅此9字。碑題、銘、序,共1203字,為行書杰作,字跡飛逸灑脫,骨骼雄奇,整個碑文含39個“之”字,各有不同,僅次于李世民雅愛的王羲之《蘭亭集序》。銘文文辭華麗,氣勢縱橫,政論與抒情相結(jié)合,是代表唐太宗晚年政治思想和絕妙書法的千古名碑。(陳辛華)
序號 省份 文物名稱 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收藏單位 年代 序號
1 山西省 東漢建寧元年碑 妙道寺雙塔 東漢 49
2 山西省 漢建武十一年黃河棧道摩崖石刻(一) 垣曲縣自然博物館 東漢 50
3 山西省 漢建武十一年黃河棧道摩崖石刻(二) 垣曲縣自然博物館 東漢 51
4 山西省 北魏太和七年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記 云岡石窟 南北朝 242
5 山西省 北齊天保三年造像碑 太符觀 南北朝 243
6 山西省 皇帝南巡之頌碑 覺山寺塔 南北朝 244
7 山西省 北魏景明五年密云太守霍揚碑 妙道寺雙塔 南北朝 245
8 山西省 北朝刻銘方柱形四面佛龕石造像 南涅水石刻 南北朝 246
9 山西省 北魏刻銘方柱形四面佛龕石造像 南涅水石刻 南北朝 247
10 山西省 北齊雙龍圓首碑 南涅水石刻 南北朝 248
11 山西省 李清報德造像碑 石門口村長國寺 南北朝 249
12 山西省 北朝岳壁顯慶寺法演造像碑 雙林寺 南北朝 250
13 山西省 北齊天保十年張肅俗墓志銘 山西博物院 南北朝 251
14 山西省 東魏興和二年劉懿墓志 山西博物院 南北朝 252
15 山西省 北魏司馬金龍石墓表 大同市博物館 南北朝 253
16 山西省 北魏司馬金龍石墓銘 大同市博物館 南北朝 254
17 山西省 北魏姬辰石墓銘 大同市博物館 南北朝 255
18 山西省 北魏封和穾墓志銘 大同市博物館 南北朝 256
19 山西省 北魏造像碑 黎城縣文博館 南北朝 257
20 山西省 北齊龍首四面造像青石碑 高平市博物館 南北朝 258
21 山西省 北齊天平二年雍州刺史尚書仆射裴良墓志 襄汾縣博物館 南北朝 259
22 山西省 北齊趙公造四面千佛石碑 吉縣文物管理所 南北朝 260
23 山西省 東魏天平元年程哲碑 山西博物院 南北朝 261
24 山西省 北周天和五年曹恪碑 山西博物院 南北朝 262
25 山西省 西魏大統(tǒng)十四年太上老君造像碑 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南北朝 263
26 山西省 隋開皇元年定州刺史豆盧通摩崖造像記 開河寺石窟 隋 459
27 山西省 隋開皇九年梁州刺史陳茂碑 陳茂墓 隋 460
28 山西省 隋“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銘 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 隋 461
29 山西省 隋大業(yè)三年魏郡太守浩喆龜形盒裝墓志 襄垣縣文物局 隋 462
30 山西省 隋棲巖道場舍利塔碑 永濟市博物館 隋 463
31 山西省 隋四面石造像碑 吉縣文物管理所 隋 464
32 山西省 隋隰城處士梅君石墓志 汾陽市博物館 隋 465
33 山西省 《晉祠之銘并序》碑 晉祠 唐 517
34 山西省 唐垂拱三年李賢翼造像碑 鹽湖區(qū)博物館 唐 518
35 山西省 唐貞元十三年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 池神廟及鹽池禁墻 唐 519
36 山西省 隋益州總管府司馬裴鏡民碑 裴柏碑館 唐 520
37 山西省 贈太尉李光顏碑 使趙墓群 唐 521
38 山西省 朔方節(jié)度使安定郡王李光進碑 使趙墓群 唐 522
39 山西省 唐武周天授二年涅槃變像石碑 山西博物院 唐 523
40 山西省 唐武周騎都尉王仁石墓志 長治市博物館 唐 524
41 山西省 唐武周天授二年處士王悊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25
42 山西省 唐武周天授二年馮廓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26
43 山西省 唐武周天授三年裴可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27
44 山西省 唐武周萬歲封山元年田德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28
45 山西省 唐武周圣歷元年云騎尉公士范始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29
46 山西省 唐武周圣歷三年朝散大夫格美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30
47 山西省 唐武周長安二年云騎尉王義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31
48 山西省 唐武周長安四年白本石墓志 長治市城隍廟文物管理所 唐 532
49 山西省 唐天寶十三年處士鮑思福帶蓋石墓志 襄垣縣文物局 唐 533
50 山西省 唐武周圣歷三年石刻彌勒弟子造像碑 陽城縣文物博物館 唐 534
51 山西省 唐開元九年薛儆墓志 萬榮縣博物館 唐 535
52 山西省 唐貞觀十六年黃河棧道摩崖石刻 垣曲縣自然博物館 唐 536
53 山西省 唐黃河棧道摩崖石刻 垣曲縣自然博物館 唐 537
54 山西省 唐景云二年杜君秀造像碑 芮城縣博物館 唐 538
55 山西省 唐青石元始天尊造像 芮城縣博物館 唐 539
56 山西省 唐貞元十四年螭首龜趺袁滋篆書“中條山靖院道堂銘”碑 芮城縣博物館 唐 540
57 山西省 唐武周天授二年姚元慶墓志 芮城縣博物館 唐 541
58 山西省 唐道德經(jīng)石幢 浮山縣博物館 唐 542
59 山西省 唐龍角山慶唐觀紀圣銘石碑 浮山縣博物館 唐 543
60 山西省 唐四面石造像碑 吉縣文物管理所 唐 544
61 山西省 唐元和二年虢州刺史王顏神道碑 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唐 545
62 山西省 鎮(zhèn)國寺半截碑 鎮(zhèn)國寺 五代十國 894
63 山西省 五代開平二年李克用石墓志 代縣博物館 五代十國 895
64 山西省 大周太師齊太公之碑 芮城縣博物館 五代十國 896
65 山西省 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條碑 絳州大堂 宋 913
66 山西省 宋線刻伎樂八棱形石幢 浮山縣博物館 宋 914
67 山西省 宋趙公石墓志銘 左權(quán)縣文物局 宋 915
68 山西省 金大定十六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碑 善化寺 金 1199
69 山西省 大唐太原府交城縣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并序碑(金摹) 交城玄中寺 金 1200
70 山西省 大元敕賜重修鹽池神廟碑記 池神廟及鹽池禁墻 元 1231
71 山西省 元元統(tǒng)元年姚天福神道碑 稷山縣博物館 元 1232
72 山西省 元八思巴文圣旨石碑 芮城縣博物館 元 1233
73 山西省 明泰昌元年游石佛寺記 云岡石窟 明 1353
74 山西省 明嘉靖元年復(fù)刻忠清粹德之碑 司馬光墓 明 1354
75 山西省 明萬歷二十五年《河?xùn)|鹽池之圖》刻石 池神廟及鹽池禁墻 明 1355
76 山西省 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云岡寺記 云岡石窟 清 1528
77 山西省 清順治八年重修云岡大石佛閣碑記 云岡石窟 清 1529
78 山西省 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碑 汾城古建筑群 清 1530
79 山西省 清千字文石碑 南涅水石刻 清 1531
80 山西省 清傅山書郭有道碑 介休市博物館 清 1532